静观楼市调控“二轮风暴”
■ 高利鹏
2009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却戏剧性地成为中国楼市最风光的一年。年初尚盘算如何捱过苦日子的房地产业,却意外地在这一年挣得盆满钵满。楼市反弹的速度和幅度令人瞠目,直接带来房价全面攀升,普通民众的安居梦更加遥不可及。
于是在今年“两会”前夕,决策层酝酿针对楼市调控“二轮风暴”的说法不胫而走,调控的内涵就是要通过多重政策手段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引导合理的房屋梯度消费,使居者有其屋。“风暴”二字似乎是在强调此次调控将展现的大力度。楼市调控“二轮风暴”听上去那么美好,因而也被众多因房价压力而喘不过气的民众寄予厚望。
细心者应该还能记得,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在金融危机来袭,楼市哀鸿遍野,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时,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保增长”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挽救楼市的信贷、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改善型二套房的利率下浮,以及房屋转让环节的税收减免等等。在多重利好刺激下,楼市企稳回升显著,而且很快过犹不及。2009年的楼市不见崩溃,只剩下腾飞。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成为关于房地产行业的新表述,转折意涵十分明显,咬文嚼字虽不能解决问题,但言语间昭示的政策风向是明确无误的。由此看来,“二轮风暴”并非空穴来风。
诚然,去年是经济形势极其困难的一年,政府“不得已”放下身段挽救房地产行业,金融危机恰给房产商们带来了机遇,使其再度积聚了天量资金。今年则是房地产行业大面积丰收、国民经济基本面初步恢复的局面,但房价的新高却严重影响了民生,某种程度上也伤害了中央政府的信誉。因此从去年11月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发文提高土地供应限制起,由刺激转向遏制的政策序幕即已拉开。相隔一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五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年底前取消营业税优惠,直至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后,新一年的房地产政策走向可说基本定调,政府工作报告即是对这一系列调控措施的综合阐述。
其实,无论这些措施显示着怎样的决心,中央应该意识到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和开发商的囤积居奇。既要宏观上“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又要微观上界定和查处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牵涉面众多,情势复杂,操作不慎极易造成另外的权力寻租。然而“二轮风暴”再猛烈,倘若不从“土地财政”这个本质着手,仅靠大起大落的“风暴”政策,只能缓解一时的困境,无法带来根本的改善,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无从谈起,最终受伤的是普通民众的利益和中央政府的威信。
遗憾的是,目前的各项调控政策仍不过是以重点打压个人转让住房和投机性购房为手段,“二轮风暴”的仓促痕迹明显,没有区域性差异政策,更不见触及实质的根本性改革。国11条、京版11条、国土部19条、两会系列提案,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密集出台,并没有抑制住楼市的疯狂。两会刚结束的3月15日,北京单天成交6块土地,成交总价达143.5亿元。单价地王记录两次被刷新,同时还产生了一块总价地王。“风暴”中心一天即涌现三个“地王”,背后既有央企凶猛,更反衬了现阶段调控政策的失败。当资金雄厚的央企争相进入房地产市场,楼市业已成为脱缰的野马。尽管国资委随即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另外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但笔者认为此举更具象征意义,简单减少涉足地产的企业数量不可能遏制高地价和高房价,不治根本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反而会使后市更加混乱。
近几年的房价飞涨,令有关中国楼市的话题一直很沉重,暂且不问“二轮风暴”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倘若我们在楼市调控政策上始终缺乏清晰的思路,不能够从战略性高度布局,仅仅被动地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循环往复,最终结果只能是跳上云端。从这个意义讲,即便“二轮风暴”能奇迹般完成其使命,当新的难题出现时,我们能做的,可能还是无奈地酝酿另一轮“风暴”。(中国投资学会)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