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执 着

----——访海口海府支行行长陈建国

发布时间:2011-03-16

 本报特约记者 丁日成

    1993年,一纸调令让在江苏淮阴市计委重点办工作的陈建国来到海南建行,那年,他39岁。只是不想受鼻炎的折磨。现已是海口海府支行行长的他出言率直:当初来海南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一个不惑之年,一个简单决择,貌似轻率,但回看他走过的人生轨迹,却彰显出陈建国的自信与执着。

    “插队知青、工人、政府职员、就读大学和研究生。到海南之前的20年,陈建国的经历很丰富:特别是73年高中毕业后到苏北插队,吃了很多苦,但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于工作卖力,点子多,一年后陈建国被群众推选为队长。尤其是种西瓜这件事在大家面前树立了威信。陈建国记忆犹新。以前种西瓜,边熟边丢,他想出了看瓜办法,并将这种风气扭转过来:在瓜地四个角搭四个瓜棚,由四个社员蹲守,充许他们一天吃一个西瓜;同时派四个知青,暗中看着四个社员;再派一个第九人,监督四个知青。一次,四个社员多吃了一个西瓜,我第二天就通报给他们,从此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最终收获的西瓜换成了种子和化肥,大家都很高兴。和社员们成天摸爬滚打在一起,让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记得有一次,由于赶任务,干活时肩膀磨出的血和衣服粘连在一起也没有时间换,后来他在澡堂子里泡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粘在身上的衬衫脱下来。就是这样一路下来,当初那个毛头小伙子,将这个有500多人、400多亩地的生产队管理得井井有条。

    陈建国说自己认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在生产队里,他相信自己能够解决无人能治理的丢瓜事件。来到建行后,他认定信贷业务没有无缘故的风险,所有不良都是一开始就有破绽的。

    到建行的前四年,陈建国的工作是负责贷款审批:每笔贷款业务,我必须到现场了解项目的真实性。当时广告满天飞的海南金岳玉液酒项目,就是陈建国刚到建行否定的第一笔贷款。酒厂的老总自称毕业于科大少年班应用化学专业,称该项目为国家专利产品,含有20多种氨基酸,在全国评比中获奖。而陈建国在现场看到的只是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和一批产品外包装:我问这个老总是否认识第一届少年班的两个人,他竞然说是他下一届的。明显从学历上讲他是骗人的。请教一下你说的氨基酸分子式怎么写?陈建国追问。分子式很复杂。”“那这个叫什么?陈建国指着他在黑板上写的苯环分子式,酒厂老总转移话题却暗藏威胁:你到海南时间不长,有什么地方要我帮忙的尽管说,黑白两道我都有人。”……陈建国又打电话到国家专利局,发现酒厂只是把酒的外包装申请了专利;同时通过调查得知,这个老总所说的就读大学期间,竞是因为诈骗罪被关在广州的一所监狱里,陈建国立即提交调查报告否决了这个项目。像这样明的暗的威胁我遇到很多,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原则。陈建国回忆:琼山水上娱乐城项目申请700万贷款。我现场调查时,发现只有在水中建立的孤零零几个小木屋,连电都没通。这是明显的虚假项目。被我否掉之后,当时对方人员到我办公室把门都踢烂了。

    在信贷审批岗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投否定意见的项目达30多个。虽然他坚守原则,却并不教条。“2001年海南大学建学生公寓,学校对公寓没有产权,对土地没有使用权,这样不符合建行信贷规定。但我看到项目不存在真实性风险,就为基层行出主意,让三方签个协议捆绑到一起,审批就顺利通过。就是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反而让陈建国在企业中有了知名度。真正想贷款做事的人都想找陈建国审批,同时,那些虚假项目也都怕陈建国审查。

    2001年,陈建国来到海府支行担任副行长。他坦言,接手基层管理工作后,自己较真儿的性格也曾让员工感觉到不舒服。我发现员工对业务知识掌握得并不全面和熟悉,便决定先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抓起。陈建国根据支行实际情况,亲自动手编制培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公对私业务产品。员工们对陈建国的这一举动颇感惊奇,因为没见过有行长自己编培训教材的。

    五年前陈建国就要求每个员工必须会用网上银行,并且当时他要每个员工在他的电脑上办成一笔业务才放心。员工中有些抵触情绪:是领导不相信我们啊。但陈建国一视同仁,要求别人的自己先做到,才使得培训得以坚持下来。如今,让陈建国感到欣慰的是,支行内自主学习风气的延续。现在遇到一个新事物或疑难问题,客户经理就像豹子遇到猎物一样立刻兴奋起来,不弄明白不罢休。支行内投行团队、个贷团队、理财团队、会计团队等,在平时保持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会主动交流,但遇有重大项目时又会合成一个团队,产生了1+12的效果。使得支行无论在存贷款传统业务,还是中间业务收入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者单位:建行海南省分行)

    记者的话:  刚刚过去的2010年,陈建国获得了年度总行突出贡献员工奖。在工作中,陈建国给人的印象是作风硬朗、心直口快。已经56岁的他坦言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做事,而不是做官。而在我看来,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职业中有了更实在的沉淀——人们会想起:哦,那个陈行长做过什么什么事;而不是做过什么官。

 

附件下载:
3091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