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那曲:四年后的重逢

发布时间:2011-12-21

从拉萨出发,车辆沿青藏线一路北上,脚下的道路笔直而平整,窗外是连绵的雪山和遍地的牛羊,不时还会有一两片藏式民居从眼前掠过。车过当雄之后,绿色的树木开始消失,留下的只有湛蓝的天空和呼啸的风声。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大家开始出现耳鸣、心慌的反应,彼此间的交流逐渐减少,但和四年前相比,明显感觉到身体状况好了很多。望着两旁快速后移的风景,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想到即将和老朋友在海拔4500的高原重逢,心里止不住地激动。因为限速,车辆走走停停,30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5个小时,终于,远处出现了那曲城的轮廓,并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地处海拔4513的那曲自然生存环境恶劣。青藏铁路的开通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人数、产业投资、货物运输量均大幅增长。那曲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快捷。

你们上次来的时候,那曲物流中心还在筹建中,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在一处制高点上,建行那曲分行办公室主任宋兴国指着不远处的一大片厂房和高楼说道。这座位于那曲火车站附近的枢纽型物流基地占地面积8000亩,大小相当于近750个标准足球场。远远望去,散堆装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综合物流区和员工生活区四个区域轮廓清晰、布局合理。走近园区,一条铁轨直通6座蓝顶白墙的大型仓储中心,工人们正在忙碌装卸着一车车从内地运来的各种物资。

 

那曲物流中心,铁轨直穿而过。

    记者在物流中心一楼的大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青藏铁路通车五年来,那曲车站发送旅客人数从2006年的18971人增长到2010年的96868人;到达货物从2007年的72263吨,上升到2010年的188848吨;货物发送从无到有,2010年发送货物1800车、7.2万吨。物流中心于20098月竣工投入使用,两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那曲物流中心管理局局长项洪峰对记者说。截至20104月,已有28家企业签署入住协议,投资领域涵盖牛羊屠宰、制革、食品加工、虫草加工、矿泉水生产、制酒、物流业、光伏电站等,协议投资超过12亿元,工商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完成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

    谈到物流中心和建行的合作渊源,项洪峰坦言,在中心成立的过程中建行的帮助很大。那曲分行曾专门腾出5套职工住宅和3间办公室给物流中心指挥部用于生活和办公。建行食堂还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这在内地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自然环境如此艰苦的那曲,能吃上这样卫生可口的饭菜,那种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项洪峰还告诉记者,这几年建行的服务水平提升很快,在那曲地区的口碑越来越好,对于入住园区的企业,他都会建议其到建行开户。目前的企业主要是去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办理各类存款,贷款的需求相对较少。未来我们准备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精深加工工业,将虫草、人参果、牛皮草、牛胸腺、鼠兔骨等藏北珍稀资源与内地成熟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进行生物高技术的食品、日用品和药品开发。如果这一模式能够成型,和建行的合作将更加多元化。

    如果说物流中心将成为那曲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那么虫草,则是这颗藏北高原明珠长期以来稳定的经济支柱。

    相关资料显示,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是由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据当地人介绍,真正的虫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5000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对自然环境要求极高。我国的虫草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其中以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树的品质最佳。而在那曲所辖的11个县区中,共有比如、巴青、索县、嘉黎、聂荣和那曲6个县产虫草,比如县的产量最高,聂荣县的品质最好。

    四年前,记者在那曲街头经常能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进行虫草交易的场面:买卖双方把各自的袖子拉在一起,袖口对袖口,在袖筒里通过触摸对方的手势出价和讨价,为的是不让其他人看到交易的价格。如今,这道独特的风景却难觅踪迹,一打听才知道,很多虫草商户都搬到新近建成的那曲虫草交易市场,那里是现在买卖虫草的主要场所。

    市场坐落于那曲高原路,走进大厅,迎面看到分6行排开的50多家整齐的商铺,不少藏族人拿着装有虫草的塑料袋在店铺之间来回走动。现在正是采挖虫草的黄金时期,很多人都去下面的县里收虫草了。如果你们晚一个月来,这里的场面可是非常壮观的。市场管委会负责人指着几间上锁的店铺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大门口附近的一家商铺,这家店的老板姓秦,四川人,从事虫草生意已将近10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去年6月份市场开业后第一批入住的商户,当年的虫草销量就达到800多斤,比之前提高了一倍还多。这里的环境舒适整洁,管理公平有序,还有专门的保险柜和24小时值班的中控室,越来越多的交易商选择来这里。说着说着,他拿出自己收藏的精品虫草,告诉记者选购虫草的基本知识。在聊天的过程中,经常有当地牧民带来虫草让他验货。这是样品,先看品质、谈价格,如果双方都满意,随后会进行正式的交易。

 

秦老板为我们展示他的虫草。

    记者发现,秦老板在卖虫草时,并不是从买主手中收过大把的现金,而是递过来自己的手机,那上面有他的姓名和银行卡号,让买家把钱直接转到这个账号上。以前做虫草都是现金往来,每天要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这么多钱带在身上不安全,存银行又要排很长的队,浪费大量的时间。后来建行专门为我们这些虫草商办了几期讲座,介绍各种金融产品,其中的手机银行和短信服务非常好用。现在钱一到账,我马上就能收到短信通知,既方便又安全,这里的很多人都在使用。果然,仅仅20多分钟过后,秦老板就收到了刚卖出的5万元虫草款到账的短信。

    从交易中心离开,记者在院门口的大街上看到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依旧通过传统方式买卖虫草的民众。里面的环境当然是好,但摊位早就被那些大户抢购一空,希望以后这里还能继续扩建,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位卖家略显遗憾的告诉记者。

回到那曲分行,记者见到了副行长扎南,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汉子谈到这些年那曲的变化时感慨万千。虽然自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城市面貌还是在不断改善。今年,供暖、给排水和污水处理三大市政建设工程已经正式启动,用不了多久,这座城市就要彻底告别无水、限电、无暖气的时代,这将是一个跨越式的变化。顺着他的手势,记者看到了楼下为埋置各类管线而被刨开的街道和等待拆除重建的沿街建筑,再往远处望去,整个那曲城的大街小巷都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当中。

 

 

雪域高原上的坚守

建行那曲分行全体员工合影。那曲分行的各项存款从2007年末的64476万元增长到20117月末的163205万元,增幅135.13%;不良贷款从2007年末的2460万元下降到20117月末的562万元,不良贷款率从12.03降到1.63%,下降了整整10个百分点;经营利润从2007年末亏损120万元发展到20107月末盈利 520万元。

    当我再一次踏入这间会议室的时候,一种久违的亲切之感陡然升起。四年前认识的几位老朋友悉数到场,几乎相同的季节和相同的地点,就连彼此坐着的位置都未曾改变,仿佛当初的那场谈话还在继续。

赵学军

    今年已经是赵学军来那曲的第11个年头,此前一直在分理处工作的他去年被调至分行计财部。谈到这些年的变化,他几乎不假思索的答道:就我目前所在的岗位,不论是操作系统还是技术流程,已经和内地没有什么差别,如今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再也没有当初的那种差距感。生活上的变化更大,我们的宿舍已经从之前的小平房换到了楼房,水电都有,还通了暖气,冬天再也不用自己生炉子取暖了。望着眼前这张充满笑容的面孔,突然发现和四年前相比,他的嘴唇紫得厉害,眼睛里也布满血丝,这都是长期缺氧的典型表现。可能是年纪增大的原因,感觉身体的适应能力有所下降,以前从内地探亲回来,几天就能恢复,现在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听到这里,记者心中不禁一颤,要知道,他今年还不到35岁。

德吉

央珍

    仍在营业部工作的德吉告诉记者,这些年建行的服务已成为那曲金融系统中的优质品牌,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来建行办理业务,本来就很忙碌的营业部变得更加繁忙。旺季一天700多笔业务,淡季一天的业务量也有300-400笔,我们已经开放了7个柜台,可还是忙不过来,员工每个星期只能休息一天。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她却丝毫没有怨言,相反地,言语中还流露出一种自豪之感:在虫草交易高峰的那几个月,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万元的现金进出,客户在柜台取钱后很少自己再点一遍,这说明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非常信任。另一位藏族员工央珍在谈到变化时也用了忙碌两字。以前财务会计部的工作比较单一,现在后台全部实行集中管理,很多新的业务知识需要学习,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虽然工作岗位都没有变化,但四年前还是单身的两人如今都已结婚生子。谈到生活上变化,她们的感觉和赵学军基本一致:这些年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大,不夸张地说,目前建行生活区的标准在那曲当地算得上是最好的了。

焦艳平

    唯一的新面孔是去年刚入行的一位大学生,她叫焦艳平,有着西南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两个学位。当初得知将被分配到那曲工作,她才开始从网上查找这个此前未曾听说过的神秘地方的相关资料。只知道这里自然条件艰苦、物质匮乏,不过想想自己那么年轻,应该是能坚持下来的。可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她才发现高原反应并不是靠心理坚强就能克服的,刚来的一个多月,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时刻折磨着她。那段时间多亏了身边的同事,他们不但在工作中帮我处理各种疑难问题,下班后还主动陪我聊天,希望借此减缓身体上的疼痛。虽然现在上班时间太长身体还会感到不适,但她告诉记者,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从那曲返回拉萨的途中,记者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这样两句话: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却正是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真实的写照。

 本版文字:余江灏/图片:满治理

附件下载: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